万山区探索“党组织+”产业扶贫新模式
投稿信箱:wanshanwang0@126.com
2017-11-06 11:19:34万山区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县之一。2014年以来,该区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村级党组织作为带动群众脱贫的基本单位,创新推行“党组织+”产业扶贫模式,逐步破解产业发展的路径、资金、资源、管理和市场等突出瓶颈,走出了一条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的新路子,形成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薪金、年年有分红”的产业扶贫格局。截至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3.2万人减少至1.07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2%下降至8.1%。
主要做法
(一)“党组织+扶贫路径”定方向。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力量作用,合理谋划发展路径,确定发展方向。一是盯着产业看。采取“乡镇党委引导、村党组织主导”的方式,由村党支部组织召开院坝会、田坎会、村民小组会,深入摸清村组精准扶贫户底数,详细掌握发展“家底”,全面征求群众产业发展意愿。结合本村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选准龙头产业,在全区兴起了食用菌、竹荪、蔬菜和生猪养殖等扶贫特色产业,种植规模达到2.4万亩,生猪养殖规模年出栏10万头,产业规模达到4.73亿元,覆盖贫困人口1357户3100人。二是围着合作转。与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合作,实施基地建设、质量提升、主体培育、品牌创建、市场拓展“五项行动”。与大连民族大学签订食用菌技术合作协议,设立“万山区食用菌研发中心”,建成敖寨乡食用菌产业基地,年产食用菌1200万棒,利润达3100多万元。引进投资5亿元的九丰农业博览园,建立种苗试验和产品研发基地,黄瓜、辣椒、南瓜育种繁种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全区引进农业龙头企业6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带动贫困人口500户1200人。三是瞄着市场干。建设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供销体系,打造山货网销“直通车”。投入资金3亿元建成万山电商生态城,注册区域公共品牌“味万山”,与贫困村签订农产品产销合作协议,由电商平台提供包装、销售、物流等网销支持,贫困村承担绿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网上销售,实现了“农户足不出山、产品行销全国”。截至7月底,全区电商交易额突破4亿元,其中农特产品上行销售额达1.5亿元,被评为“2017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二)“党组织+要素整合”聚资源。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吸铁石作用,不断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凝聚产业发展的攻坚合力。一是整合涉农资金。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目标统一、有效整合、各记其功、管理有序”的原则,整合发改、扶贫、农业等部门资金10亿元投入产业发展,建成省级农业示范园区4个、市级4个、区级10个,不断完善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成汇聚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的发展洼地。二是整合社会力量。建立春晖人才信息库,感召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土企业家返乡创业。实行小额扶贫“特惠贷”、财政扶贫资金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建立以奖励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入、融资引导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每年投入农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引导社会资金、项目、企业进村,开发农村资源,撬动社会资本5亿多元发展产业。三是整合农村资源。大力发展合作社、企业和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资金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在村集体资源清理核实和确定权属关系的基础上,将集体所有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经营权开展折价入股。按照“公平、自愿”原则,推行村整建制土地适度规模流转,鼓励农户将闲置土地和荒山等资源进行流转或入股,目前已流转土地约4.6万亩,流转金额达到2300万元。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53个,其中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个,带动近万名农户就近就业。
(三)“党组织+集体经济”强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整合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一是实行股份式合作。为每个贫困村提供100万元发展资金,由村“两委”领办专业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采取“支部+基地(公司)+农户”模式,整合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扶贫项目资金、帮扶资金等,量化折算成作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股份。创建“622”分红模式,将年利润的60%用于贫困户分红,20%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积累,20%用于“经理团队”工资奖励,形成了村集体资产增值保值、贫困户受益和“经理团队”正向激励的利益分配方式。目前,全区74个行政村发展村集体经济89个,其中,37个贫困村实现村村有专业合作组织、有主打产业、有村集体经济实体,带动群众7000人稳定增收,集体经济积累达到6500万元。二是实行企业式管理。坚持以村“两委”为管理主体,注重发挥“能人式”支书主任的传帮带作用,选拔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致富能人、农民企业家等进入村级班子,组成既是村干部又是村集体经济经理人的管理团队。积极完善村集体经济运行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集体经济管理会、村民代表大会、监督委员会、情况发布会“四会管理制”,保证权力运行全过程得到有效监督。三是实行绩效式考核。建立产业发展业绩考核评价制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年度考核,实行业绩排位,对连续两年在全区考核评价为“好”并排名前三的村“两委”负责人,提拔进入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有贫困村的乡镇(街道)每年拿出1个以上事业岗位,面向工作业绩突出的村干部定向招聘,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动力。
主要启示
(一)基层党组织是引领产业发展的“指南针”。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要靠党支部。万山的实践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一线指挥部”领导核心地位,立足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指好路、定准位,不断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扶贫产业发展,必将促进脱贫产业的“百花齐放”。
(二)基层党组织是聚拢扶贫资源的“粘合剂”。扶贫开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整合资源,变资金分散使用、项目分散实施为统筹集中投放。万山的实践启示我们,基层党组织要着眼于“村强民富”,在确定正确的产业后,要充分发挥整合政策、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农村社会资源的基础性力量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到农村投资,聚焦发展合力,拓宽广大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
(三)基层党组织是带领群众脱贫的“加速器”。要彻底摆脱贫困,关键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万山的实践启示我们,基层党组织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带领贫困群众抱团发展产业的重要载体,通过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运行管理机制、产业分红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鼓励社会企业和农村致富能手投入农村产业发展,建立起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让贫困群众从被动参与转变为脱贫产业的“合伙人”,带领群众快速摘掉“贫困帽”。 (区委改革办 孙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