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界碑与精神丰碑--万山精神溯源
投稿信箱:wanshanwang0@126.com
2014-12-26 14:19:56
【编者按】2011年以来,区委书记汤志平多次在会议上提出,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入挖掘、认真提炼“万山精神”。在黔东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铜仁市党史研究室和万山区党史研究室共同编撰完成了《历史界碑和精神丰碑—万山精神溯源》。现将该文章刊发,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万山,古称“大万山”,地处黔湘交界之地,这个“中国汞都”曾因占全球8%的汞资源而驰名中外。近现代以来,万山与苦难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为民族独立及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奉献;改革开放以来,又因汞资源逐渐枯竭而寻求转型发展之路。万山历史,既是一个个历史界碑,更是一座座精神丰碑。
汞矿杉木董全景
一、万山历史沿革
万山历史渊源流长,宋朝朱辅所著《溪蛮丛书》写道:“砂出万山之崖为最,仡佬以火攻取”,这是现今所知的最早记载。元初始设行政区划长官司。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置大万山长官司,隶铜仁府,建万山朱砂场局。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移省溪司(今江口县)吏目驻大万山,由此万山又名省溪。1913年8月,设省溪县。1949年11月,万山解放,建万山区公所,后改为万山区(时属玉屏县),1950年10月成立公私合营万山汞矿公司,后改为贵州汞矿直至2001年10月政策性关闭,其生产的朱砂水银产品驰名中外,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素有“中国汞都”之称。1966年2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设万山特区。2009年3月,万山特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201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万山特区建万山区。现万山县域面积842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其中侗族8.3万人,占79.4%。历经沧桑的万山,曾是中国最富集朱砂之地,不断在传承与弥新中谱写着自己的传奇。
二、万山精神的厚重底蕴
万山区因汞资源的丰富而设立,它也因汞资源的枯竭而转型,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独特的万山精神。
自秦朝始,贵州大万山汞资源就有了开采,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迈入农、工、商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万山较早地开启了民族工业发展之路。唐宋以后,成就了以盛产朱砂、水银而举世瞩目的“中国汞都”。万山人民在惊喜与磨难、挫折与成功的历史风雨洗礼中,铸就了自己的精神脊梁。
——持重气节,保家爱国。1899年,万山民众在得知英法侵略者要进万山掠夺汞矿时,户首卢延杰、杨倚政、杨宠光等聚众商议,阻止洋人入境,杀猪宰羊,相约盟誓“卖地给洋人者,断子绝孙”。后来,因铜仁总兵林觉为虎作伥,指使吏目田树棠派兵镇压,殖民者强入万山。此后,反抗不断。1900年,万山民众近百人聚集在张家湾举旗起事,一度收回大洞小洞,准备将侵略者赶出去,又因林觉派兵镇压,斗争暂时熄灭。万山各族人民的反帝斗争,使入侵者胆颤心惊,英法外交主事柏兰向女王述道:“昔拳匪乱炽时,莠民群聚,欲取文(万)山,厂之所有毁之”,“公司派人前往各处探视矿苗,常被土民所掠夺”,“追思往事,实为可惧”。侵略者的“自供状”,正揭示了万山人民反帝爱国的民族气节。在万山民众强烈反抗和全国人民收回路矿权的压力下,英法水银公司1908年撤离万山。
——团结正义,民主担当。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内盘剥,万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于1938年成立了贵州矿务局(经营八年后交玉屏益民股份有限公司),万山矿工不堪剥削和压迫,奋起反抗。当时有一句民谣:一九三九年,矿工苦难言;血债血来还,刀砍金委员。1939年2月,岩屋坪分厂来了一个总管班,名叫金忠容,自称蒋介石的“舅佬”,矿工叫他金委员。此人对矿工十分刻薄,极尽手段进行盘剥,矿工稍有不满就是死路一条。7月15日,在黄银舟、黄银满兄弟的组织下,杨毛、朱老法、刘开生、杨光见等十余名矿工,将金忠容等人砍杀。刀砍金委员的斗争,震动了万山、岩屋坪、大洞喇,为被侮迫的矿工吐了一口恶气。矿工们画了漫画,编上顺口溜,称敢于斗争的工人为无名英雄,暗中张贴。此后的1942年、1944年,万山又分别爆发了岩屋坪大罢工、火烧冷风洞、风卷张家湾等事件,将矿山工人的正义斗争推向高潮,万山人民日益觉醒。
工人选矿
——拓荒创业,顽强拼搏。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原重工业部地质局重庆地勘公司六〇二队转战万山,组建万山汞矿勘探开发总队,在万山汞矿原有249名职工的基础上,又从四川、江西、湖南调配了大批干部职工,全面启动了万山勘探开发。当时的万山,属于玉屏县,仍然交通闭塞,人烟稀少,气候恶劣。1955年11月,上千名职工和家属进驻万山,吃住成了大困难,不论是住公房、民房或工棚,也不论是干部、职工还是家属,统统睡大铺。在如此困难情况下,他们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冒着严寒,连续作战五十余个昼夜,使第一台钻机发出了轰鸣,接着五台钻机陆续开动,当年就提交汞金属储量150吨。从而翻开了贵州省有色金属系统钻探找矿的第一页,创造了勘探史上当年千里大搬迁、当年开机打钻、当年勘探见成效的辉煌业绩。前2年,完成了钻探进尺44227米,坑探进尺11096米,提交了C1+C2级汞矿金属储备量1176吨。同时,更谱写了一曲大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凯歌。偏僻荒凉的矿区出现了轰隆的炮声、机器声,街上人群川流不息,夜幕繁星降临,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工业特区。
——自强创新,无私奉献。20世纪50年代末,正当地质行业学先进、赶先进,你追我赶,推动地质勘探工作飞跃发展之时,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带走了万山汞矿区的地质勘探资料。刹那间,万山的地质勘探工作阴云密布。在国家极端困难的关键时刻,汞矿广大党员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没有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更没有因苏联专家的撤走而退缩,他们响亮地提出:“祖国的困难,就是我们每个职工的困难,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分忧;革命前辈靠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新中国,我们甩掉洋拐棍也要找出矿来”。为了减轻国家的困难,职工从每人每月21斤定粮中节约2斤支援灾区,同时,他们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同饥饿顽强斗争,营养不足,浮肿无力,仍坚持上班,战斗在工作岗位上,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自立自强,艰苦创业、忠于职守,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在三年困难时期,一总队完成的钻挖进尺达252682米,坑探进尺31390米,提交特大型汞矿床1个,大型汞矿床4个,汞金属储量19187吨。同时还对贵州境内20余个县的铁、铜、锰、白云石、石灰石、硅石等矿产资源进行了普查,累计提交各种矿量2亿多吨。这段时间,他们提交的一批特大型和大型汞矿床,彻底改变了贵州汞矿等米下锅、无工业储量可采的被动局面。
凿岩工
三、万山精神的历史作用
万山汞矿开采历史长达六百多年,万山人民既有反抗封建压迫和殖民侵略的英勇壮举,也有建设家园、谋求发展的奋斗诗篇。在历史的沧桑与嬗变中,万山汞矿集中地展现了四项世界之最(最久远的采矿历史,最原始和最先进的汞矿开采和冶炼技术,最罕见的970多公里长的地下采矿坑道,最大的天然朱砂),它有着丰富的工业文化底蕴,凸显了“爱国、开拓、自强、创新”的精神内涵,铸就了新时期新阶段“汞都”的“汞魂”。
——筹建苏维埃,致力革命。1931年3月,红三军军长贺龙委任姚玉清为黔东省溪纵队队长,姚玉清回到家乡省溪,于9月下旬正式成立省溪县苏维埃政府,并任主席。省溪纵队以隐蔽的方式开展斗争。1934年10月上旬,红三军某部战士100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由松桃进入省溪县境的路腊,经瓮慢、深冲、易家寨、敖寨、梅子溪、来洋坪到省溪县城,主要任务是接应中央红军先遣队红六军团。省溪县县长吴世熙化装逃跑,地方反动武装来不及集结,土豪劣绅争先上屯、钻洞躲避。在黑洞子当管班的姚玉清,深知工人和农民疾苦,抓住红军到来之机,立即指挥中区苏维埃主席姚祖龙带领红军抄了当地大土豪——德益和砂厂厂主陈万顺的家,将其财物分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支队长带领来洋坪群众给红军送米、送菜、送柴等。此间,原跟随贺龙北伐牺牲的陈年松(四官塘人)的母亲,收到了贺龙特地派人送来的玉器慰问品。中区赶场坝姚本长、吴代绿、张家坪杨老培参加了红军。在1934——1936年间,万山先后参加红军的有20余人。1936年初,红二、六军团长征路过省溪县境,后有敌李觉纵队尾追,左翼遭到敌陶广纵队和樊蒿甫纵队、郭汝栋纵队侧击,前有蒋再珍驻防省溪之李昌荣团阻击。红军便衣侦察由麻阳进入省溪县的漾头、瓦屋、敖寨、金星场,与黔东省溪纵队会合后,立即做好攻打省溪县城和铜仁的准备态势,使蒋再珍师主力不敢离开铜仁,其李团主力不敢离开省溪县城,红军得以在田心坪战斗中一举歼敌300多人。是年1月25日,红军进入黔西以后,黔东省溪纵队仍频频开展革命斗争,为了给被压迫被剥削的矿工作主,一次杀死冷风洞矿警10余人,没收了矿主的朱砂、水银千余斤、枪枝10余支。以后,又到麻阳乌油厂杀死卫兵,没收厂主数万银元。省溪纵队牵制敌军、策应红军长征的活动,使国民党政府十分恐慌,在蒋再珍师归编郭汝栋纵队追剿红军后,蒋介石又电令陶广纵队派一部驻防铜仁、松桃、秀山一线。
——不畏牺牲,抗战救亡。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合作抗日。黔东省溪纵队在中共地下党员陈文星的领导下,积极宣传民族抗战主张,发动青年参军参战。在刘洪权(黄道人)的带领下,省溪纵队组织一个营奔赴抗日前线,全部阵亡于上海保卫战。随后,华勋民、杨宠光等人,又组织300多青年参战,后编入第103师万世炯团,同全体贵州健儿拼死阻击日寇,1938年1月13日,在乘船退至浦口时,遭日机轰炸,船毁人亡,以身殉国。在矿区,万山人民节衣缩食,捐款捐物支援前线。部分省溪纵队成员积极投入抢修芷江机场和230国道,有的疲劳至死。在汞矿场的纵队成员日夜加班加点的劳动,尽量多生产汞,以制作武器打击日本侵略者。1937年至1945年间,年均生产汞59.65吨,是抗日战争前八年年均生产量(9.27吨)的6.43倍,是1945年后四年年均生产量(5.62吨)的10.61倍。抗战初期,为了反法西斯战争,万山人民生产的汞由铜仁马岩水运到南京、上海,再销往欧美各国作生产武器之用。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水运中断,汞的运输只有改走旱路,用人力运到湖南新晃县精加工后,再运至马坪转运越南同登,然后运入美国作为战略物资。为了抗战,运载工人最少挑120斤,最多的挑180斤,他们披星戴月、顶风冒雨昼夜前行,常忍饥挨饿,为反对日本和德国法西斯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坑场景
——爱国奉献,建功立业。1958年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在涉及赔偿问题上条件苛刻,并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接着出现的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国民经济建设困难空前。万山整个矿区天天灯火通明,工人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地生产,连续四年突破千吨,最高年产突破1300吨,成为当时我国唯一的有色金属年产量突破千吨大关的矿山,生产汞总计5480.02吨(占解放后51年间生产总量的23.21%),周恩来总理深情地誉之为“爱国汞”。期间,全国劳动模范杨再发,时任采矿值班班长,他发明创造的单人双机凿岩,功效较过去提高4-5倍;全国劳动模范、选矿女工杨菊花,打破传统单手选矿为双手操作,创造手选精矿日产10吨的世界纪录,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万山特区人民顾全大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带着一身摧不垮的筋骨,背负着为国家度过难关和偿还外债的使命,为国家创收15亿元,付出巨大牺牲的同时,也作出重大的贡献。15亿元,用当时的经济价值和现在投资增值的方式来核算,把15亿元全部投入到万山特区建设,在万山特区就可以打造出中国西部的“深圳”和全球最繁华的汞都。
——培植人才,涵养工业。在贵州工业人才的培养上,万山同样作出了积极贡献。汞矿的知识分子群体在万山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身影,发挥了他们的技术专长,更倾注了他们的热情和智慧。他们的功绩与贵州汞矿同在。1956年1月,毕业于贵州大学并在贵州省冶金厅工作的樊隆晖,带着妻儿老小,从贵阳坐上烧着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玉屏,由于当时匪乱还没完全肃清,玉屏县委书记郭兴特意派了几名解放军战士护送到达万山。这位贵州汞矿的“高炉之父”,设计了中国第一座日炼10吨的炼汞高炉。后来,从高炉炼汞、瓦片炉炼汞、沸腾焙烧炉炼汞到蒸馏炉,每一座高炉都留下了他的心血。他是我国冶金事业第一位工程师,也是贵州汞矿冶金工业的奠基人和推进者。贵州汞矿人才济济,除了樊隆晖外,还有冶金工程师付绍康、地质工程师刘存敏、采矿工程师牛乃麒、选矿工程师陈远心、炸药专家李平修、化验工程师黄鸿飞等等几代知识分子组成的科技团队,他们支撑和创新着汞矿采、选、冶先进的科技。至1988年汞矿高级职称有41人,中级职称432人,是中国乃至世界汞业科研人员规模最大、设备最新、成果最显著的科研机构。贵州汞矿研发的电热式蒸馏炉,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超越。汞质量的国际标准,是当年贵州汞矿科研所制定的,其生产的“银河”牌水银、“红菱”牌朱砂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免检产品。在20世纪60至90年代,贵州汞矿培养出的一批批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大批输送到贵州钢铁厂、贵州铝厂、水城钢铁厂、遵义钢绳厂、瓮福磷矿、务川汞矿和省外的广西平果铝厂、陕西略阳钢铁厂等企业,这不仅对全省工业企业建设是一个重大支持,同时还为后来万山汞化工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贵州汞矿成为解放后贵州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贵州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摇篮。
50年代的汞矿大礼堂
四、万山精神与万山转型发展
新中国建立近半个世纪,贵州(万山)汞矿生产汞19598.13吨,朱砂1647.03吨,钛汞合金14.438吨,氯化汞694.749吨、氯化汞触媒2350.894吨,向国家上缴利税15.638亿元,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原贵州汞矿已成为世界地质公园遗址,但万山精神犹在。最早成立的万山特区,与改革开放之初成立的沿海特区,其时代背景与历史使命完全不同。如果说,沿海特区的建立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树立“窗口”的话,那么,万山特区的建立,是新中国度过经济困难和偿还外债,不停造血,不断输血的“血脉”。这种精神化为当前万山的转型发展。
万山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在万山视察时,听取了万山特区和贵州汞矿、地质一总队的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2008年1月,万山遭受重大雪凝灾害,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亲临万山察看灾情。时隔5年之后,2013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省委专报上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万山转型发展的成果,要求万山再接再厉,加大工作力度,用好用活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2013年5月30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四项重点任务、六大政策,并从省级层面确立领导小组,全力助推万山提速转型,拉开了政策支持万山转型的阀门。万山正逐步从汞矿特区向政策特区转变。
按照“工业发展原地转型、城市建设异地转型”的总体部署,万山目前成功申报了“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区被列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县”,万山汞矿遗址成功挤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万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2亿元,同比增长17.3%;财政总收入3.03亿元,首次突破3亿大关,同比增长33.7%,增速全省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0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50元,同比增长17%。招商引资签约项目90个,总资金达143.86亿元,到位资金近53亿元。同时,立足于老工业基地人才、人力、资源、政策优势,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已建成10平方公里工业基地,入园工业企业达到8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城市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城区建设面积达7平方公里。
万山因汞矿资源而构筑了一个个历史的界碑,她又因历史中的创造而竖立自己一座座精神的丰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万山精神是贵州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筑贵州精神高地的重要资源。(铜仁市党史研究室、万山区党史研究室)
上一篇:“二田争砂”与贵州布政司的建立
下一篇:朱砂中的“红宝石”:著名辰砂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