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贫困户的故事
投稿信箱:wanshanwang0@126.com
2017-12-05 11:45:12今年8月底,根据组织安排,我从区湿地公园管理局抽调到鱼塘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9月底,通过“5321”结对帮扶工程,我负责联系鱼塘乡江屯村猫坪组龚昌吉、龚昌富、舒大桥、龚胜银4户贫困户。龚胜银夫妇2位老人2016年通过生态移民安置,搬迁到谢桥新区廖家安置点。
贫困户龚昌吉的勤劳“养猪”脱贫路
“叮铃铃,叮铃铃……”
10月26日早上6点钟,一阵电话铃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当我接通电话后,立刻传来了对方急促的声音:“是刘开鸿没,我家养的猪怎么没有在村里面公示呢。”
原来,由于贫困户龚昌吉家喂养的猪买得比较晚,错过了村里贫困户产业发展统计时间,导致没有在村里公示。了解情况后,我立即与村干部对接,重新调查取证后进行了补录。
这是龚昌吉一个多月来给我打的第四次电话了,前几次分别是关于养猪、学生教育资助和农村劳动技能培训的问题,每次我都会耐心给他解答。他的记性很好,才第一次去他家走访后,就能叫出我的名字。
走访贫困户龚昌吉家
第一次到龚昌吉家的时候,他正和妻子忙着把刚收回的稻谷搬进堂屋里。
“我除了种自己的2亩田以外,还耕种了在外打工的邻居家的稻田,今年收获稻谷5千多斤呢。”龚昌吉满脸微笑对我说,看得出,这是一个勤快且开朗的汉子。
龚昌吉一家共3口人,是2015年识别的精准扶贫对象,妻子舒余香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不但不能干重活,每月还要花上几百块的医药费;儿子龚开林2013年考上了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每月仅生活费就需要1000元,加上学杂费和其它开支,一年就花去了一两万。妻子患病、儿子上学,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精准扶贫,产业是核心。如何发展产业,如何实现脱贫?对于这个缺文化、缺技术、缺资金的家庭来说,从一开始帮扶就一直困扰着我。
首先想到的就是入股企业参与分红,这是一个惠民产业,不让群众出一分钱,而且风险较低。通过“区级龙头企业+农户”的入股分红模式,将龚昌吉家2口人入股到了彩虹海,每年参与分红3200元。
养猪,对于龚昌吉一家来说,是一个传统产业,具有一定的养殖经验,且资金投入较少。于是,在通过多次走访和沟通后,结合区里出台的产业发展奖补政策,一致认为养猪是一项“短平快”的发家致富项目,比较适合其发展。于是在现有喂养2头猪的基础上,又引导动员其购买了3头仔猪,不仅可以养猪卖钱,还可以拿到1000元的产业发展补助资金。
10月上旬,在得知村里要开展为期15天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后,我立即与龚昌吉电话联系,让他也报名参加,不仅能学到一些实用技术,而且每天还有40元的补助。
“去年政府对我的危房进行了改造,让我圆了新房梦。今年我养5了头猪,得了1000元的补助;和我妻子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又有1200元误工补贴;2人入股了彩虹海,可以分红32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兜底资助得了3700元。同时,还有每月720元的低保金,林业生态补贴、良种补贴等等,全部加起来就有18000多块钱的收入,还不包括卖的稻谷钱呢。”龚昌吉扳着指姆一项一项的给我算账。
“90后”龚泉忠的创业梦
龚昌富是万山区鱼塘乡江屯村猫坪组的贫困户,家里有妻子和儿子共3口人,是2016年的脱贫户。2016年修建了一幢2层楼的砖房时欠下了一些债务,龚昌富只好和妻子到广东东莞打工,每月加起来只有3000来块钱的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家里就只有儿子龚泉忠一个人在家。
龚泉忠正在喂养刚购买的小鸡苗
第一次见到龚泉忠时,这名90后小伙子看起来显得有些瘦弱,有些腼腆,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据他介绍,他去年7月份毕业于铜仁市交通学校,学的是挖掘机技术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外面给别人打工开挖掘机,由于工地上接不上活,干干停停,工资较低,加之身体有点吃不消,干了不到半年后,只好返回家中。
回来后怎么干、干什么,对于这个还不满20岁的年轻人来说,显得有点迷茫。通过详细交流后,了解到龚泉忠对养鸡有兴趣,但是明显感觉到信心不足。在跟他分析了他在文化、场地等方面的优势,鼓励他发展生态养鸡,充分利用他家空闲房屋和对面的山林等资源,散养跑山鸡,并宣传区里面对贫困户养鸡按10元/只的扶持政策,鼓励动员他养殖跑山鸡。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筹备,先后购买了保温灯,预定了600只鸡苗,建起了温室1个、鸡舍2间,购买了防疫用的冰柜,建起了面积5亩的散养鸡场,修建了防护网。10月14日,龚泉忠引进了第一批鸡苗,共600多只;第二批600只鸡苗也即将投放。每天听到小鸡叽叽叽的声音,看到小鸡相互追逐的情景,感觉到这个还不满20岁的年轻人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力气,给小鸡加饲料、添水、防疫,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现在,12000元的养鸡产业补助资金已发放到龚泉忠手中,每次到他家中,我们都能聊上一两个小时,从养鸡技术、养殖场建设、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甚至到他个人谈朋友等情况,渐渐地,他把我当成了朋友和兄长,偶尔也会打打电话、聊聊天。
从龚泉忠身上,我看到了他面对贫困,不等不靠,通过养殖跑山鸡途径,在党委、政府对其产业扶贫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贫梦想,上演了一场90后脱贫记。龚泉忠的脱贫故事,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党委、政府帮扶是外力,激发主体活力是内力,只有内力外力共同发力,才能最终赢得这场战役。
贫困户舒大桥养牛脱贫记
初到贫困户舒大桥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好像这屋子和儿时外婆家的房子很像,一栋修建于七八十年代的木房,屋里摆放着几样简陋的家具,右边是一栋厢房,上层住人,底层关牲畜。
舒大桥老人今年已经65岁,他身着一身朴实的依着,脚穿一双解放鞋,挑着一担刚从地里打回来的土烟,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头发已经花白。见我们到来,他热情地搬着凳子给让坐。
在交谈中感觉到他为人忠厚老实,同时也对他家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舒大桥家中就他和妻子老两口,均未上过学,妻子今年62岁,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属三级残疾。家里的3亩地成了家庭经济主要收入来源,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家里喂了2头牛,养了1头猪,还喂了60多只鸡。
要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在产业上需要调整,对有效资源做到完全利用。通过多次实地查看,交心谈心,询问他的真实想法,并结合全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帮助“量身定做”脱贫致富的法子。
江屯村猫坪组地广人稀,近年来,村里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加上部分村民在铜仁或集镇买了住房,留下的很多承包地无人耕种,适合发展养殖业。
考虑到养牛风险低,无需多大技术和强劳动力,收益看得见摸得着,且有现成的牛圈,非常适合贫困户舒大桥这样的家庭放养。
于是,舒大桥拿出多年的积蓄,再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了一点,在原有2头水牛的基础上,又购买了6头小黄牛,作为脱贫致富产业发展。
尽管每天早上六七点舒大桥要将牛赶到山上,下午五六点再去山上将牛寻回圈中,风里雨里,从未间断,但他从不叫声苦、喊声累,总是乐此不疲,因为有梦想和兴趣一直支撑着他。
走访贫困户舒大桥家
谈到未来发展,舒大桥说出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我们今年通过养牛得到了6400元的产业补助,还通过入股西南商贸城得到3200元的分红,日子越过越好了,也实现了脱贫。”(鱼塘乡 刘开鸿)
上一篇:产业发展催开“致富花”——鱼塘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下一篇:万山鱼塘乡首次兑现产业奖补扶持资金1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