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难题的“万山答卷”

投稿信箱:wanshanwang0@126.com      

2014-03-04 17:48:21   

 

——2013年万山区的转型发展成就走笔

刘泽坤  田世广

走进万山谢桥,梵净山、莲花、楚溪大道宽敞平坦、纵横交错,万和星城、金鳞半岛等楼宇临江而起、星罗棋布。夜幕降临下,闪烁的街灯仿佛在告诉路人,这里已不再是曾经的铜仁“郊区”……

这是万山实施城市转型来一个角落的影像,今天的万山,处处都能够感受到转型发展的勃勃生机。

回眸 2013年,习总书记的亲切寄语,中央、省市和各级部门的倾情支持,万山获得的是20多项政策优惠,吸引了30多家媒体的聚焦。万山转型,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2013年,万山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2亿元,同比增长17.3%;财政总收入3.03亿元,首次突破3亿大关,同比增长33.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3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38元,同比增长13.95%;农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同比增长17%。

政策助力扬优成势

“资源枯竭型型城市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环境建设等各个领域,只有中央、省、市正确指导和强有力的政策下,才能更快地推进。”早在2009年申报资源枯竭型城市之时万山干部群众就凝聚了共识,开启了政策争取之路。

5月4日,万山传来史上最震撼的强音,习总书记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万山转型发展的成果,要求万山再接再厉,加大工作力度,用好用活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赵克志书记、陈敏尔省长和刘奇凡书记、夏庆丰市长相继作出重要批示。

顿时,万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明珠”,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电讯、贵州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相继把镜头聚焦万山的每一个角落。

5月30日,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黔党发〔2013〕10号文件,明确了四项重点任务、六大政策,并从省级层面确立领导小组,全力助推万山提速转型,拉开了政策支持万山转型的阀门。市委、市政府和省经信委、农委、卫生厅、林业厅、环保厅等省直部门也相继出台支持万山转型发展的具体意见,支持范围涉及产业发展、财税金融、矿产开发和土地利用、民生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国家环保部批准万山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国家发改委再次把万山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在2020年建成资源保障有力、经济活力迸发、人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进步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至此,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三级政策支持体系,万山正逐步从汞矿特区向政策特区转变。

强力的政策支持孕育重大发展机遇。今年以来,该区围绕民生工程、“三农”、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编制完储备项目282个,总投资466亿元。派出项目争取人员600多人次,共争取投资项目332个,总投资73.32亿元,到位各类补助资金10.58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产业转型激发勃勃生机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动力,只有产业转型才能真正走出资源枯竭城市的“魔咒”。万山再次用实践践行了这一共识。

在产业原地转型中,该区紧紧围绕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目标,以老工业基地为中心,重点突破水、电、路“三大瓶颈”,打造“四个”基地,转型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逐步实现了从分散到集群、从单一到多元、从高耗能到精加工、从一业独大到协调发展的华丽转身。

该区以打造全国汞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为目标,利用传统汞工业技术、人才、品牌优势,通过走兼并重组、技术改造、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等方式,大力发展汞化工循环产业,引进和培育涉汞企业13家,年产值达到12亿元,其中高纯汞、汞触媒、氯化汞、新型催化剂等产品和含汞废物处置能力都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被国家环保部作为全国汞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进行规划建设。依托万山50亿吨钾矿资源储量,加大技术创新和工业性试验,成功完成1000吨中试,正规划实施年产2万吨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目前已被纳入中科院、省政府战略合作协议,被列为贵州省十大振兴产业之一。

产业升级不停蹄。7月30日,省环保、市委主要领导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相关负责人共同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万山转型发展工作,签订了《万山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及资源化循环利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后,利用中央、省、市支持万山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契机,编制了《万山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项目建设汇总表》,编制项目100个,总投资500多亿元,签订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招商引资协议14个,投资金额达12亿元。同时,抢抓国家支持西部和贵州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机遇,积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先后又引进盛隆纺织厂、东奇电气打火机、新型环保保温材料等13个企业项目,启动了银泰铝业、银河化工二期建设,逐步推动工业向园区化、集群化发展。

2013年万山实现招商引资签约项目90个,总资金达143.86亿元,到位资金近54亿元,同比增长12.49%。实际入园工业企业数达到了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到48家,预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31亿元,同比增长47.76%,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3亿元,同比增长44.16%。

城市转型旧颜换新貌

“万山城市异地转型,将城市中心由万山镇转移到谢桥,融入铜仁 ‘武陵之都·仁义之城’城市定位的整体规划,拓展万山城市发展空间。”万山区委书记汤志平给城市转型定了调。今年以来,该区以配套基础设施为核心,以培育城市产业重点,开展了“百日攻坚”、“大战60天”全力推进新区建设工作完成征地2700多亩。

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为切实加快新区建设,该区重点明确10个城市项目作为“两转一保3个10”标志性工程,实行副县级领导包保,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观摩,全速推进新区建设,相继启动了楚溪大道、北一号、北二号、朝阳路等城市路网骨架建设,累计完成道路建设15.7公里,完成线路迁改35条,铺设自来水、雨水、排污水管网2.1万米,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大力培育市场化产业体系,相继启动实施了汽车4s店、汽车配件城、四个城市综合体、梵净山生态农业园区建设。

目前,西南现代商贸物流园第一组团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第二、三组团的场平建设,万和星城、金鳞半岛已进入开盘销售,亿丰时代商贸城、武陵星城开发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汽车4店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现代、起亚、福特、上海大众等5个品牌店建成营业,亿通汽贸城基本建设完成商铺3万平米。

与此同时,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明显加强。谢桥幼儿园、小学、中学工程相继启动,市八中第一批学生入校学习,7.5万平米的廉租房安置入住,规划化医院、行政中心综合办公楼、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楼、移动大厦等一批公建项目即将完成。截止12月,谢桥城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完成总投资14.9亿元,基本实现了由工矿型城镇向融合型城市转变。

惠民大礼包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人人共享。

在转型实践中,万山始终把民生保障放在重要位置,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多管齐下,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安居才能乐业。为切实解决困难矿区、边远山区居民生活难的问题,2013年初,该区通过争取和整合资金3.3亿元,规划建设了2774套、总面积达20万平米的保障性住房。目前,已完成投资6730万元,其河坪、罗家湾城市棚户区改造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并为1000多户居民安置了新家。同时,整合各类资金1个多亿,启动实施了鱼塘、大坪、黄道、下溪等5个乡镇“减贫摘帽”工程,完成生态移民搬迁1100户,新建枣子、油茶、核桃、脱毒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1.4万余亩,蔬菜大棚2000多亩,带动2万农民群众脱贫致富。黄道乡安置工程因启动早、进度快、效率高,受到省、市领导和群众的广泛好评,先后被中央、省、市等31家媒体现场报道。

针对山高路远学生食宿难得现状,该区创新融资渠道、使用机制、管理机制,实行营养午餐“3+1”,累计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回收学校食堂,为71所农村中小学聘请了250名工作人员,并创新实践了“一荤两素一汤”特色模式,让全区1.26万农村学子不再为“午餐”犯难。2013年10月17日,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秋季视频调度会上,万山作为个试点代表,在北京主会场作交流发言,向全国推介营养午餐“万山模式”。

如今的万山,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丰实。全区五项参保2.88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参保5.07万人。职工医疗参保人数7600人,参保率100%;城镇居民医保完成6842人,参保率达99.3%。开发公益性岗位52个,职业技能培训1603人次,发放再就业和“妇惠家合”贷款2060万元,带动创业就业912人,实现新增就业319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91人。在2013年度“平安万山”测评中,群众安全指数达到了97.14%。(刘泽坤  田世广)

相关热词搜索:破解 资源 枯竭

上一篇: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暨 万山汞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召开
下一篇:万山区4541万低保救助金惠及城乡困难群众

分享到:
收藏